首页

搜索 繁体

无字史记(出版书) 第8节(6 / 7)

两个贝加尔湖古人却并不携带颜那亚人群的独特基因,我们可以猜测,也许鼠疫杆菌“先行一步”,通过不同人群间的相互感染,比颜那亚人群基因更早传播到了欧亚草原带东部。

就在绵延万里的草原带风云际会的时代,克尔木齐文化在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附近诞生了。

从人群基因交流的角度说,克尔木齐人应该不仅继承了源自颜那亚人群的西方基因,而且融入了来自东方的基因,比如西伯利亚古人的基因。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小河墓地人群也拥有复杂的基因型了,因为他们的祖辈克尔木齐人早已融合了东西方人群的血脉。

克尔木齐人主要活跃于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的北疆草原上,克尔木齐文化是新疆境内年代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之一。考古学家发现,克尔木齐人善于用石头雕琢冶炼青铜的坩埚,在新疆奇台县一处克尔木齐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石坩埚口径近20厘米,高近40厘米,并有圆形的长柄。这口石坩埚的样式竟然与河南安阳出土的一口商朝陶坩埚—“将军盔”如出一辙。两者的差别之一是材料,安阳坩埚用陶土烧造,而奇台县的坩埚用石头雕琢;差别之二是年代,安阳陶坩埚的年代比2000多千米之外的那口石坩埚晚了好几百年。由于商朝的冶金术很先进,并没有经历自然红铜冶炼阶段,因此其青铜冶炼术应该来自西亚,通过欧亚草原带传入中原地区。克尔木齐人的这口石坩埚,佐证了青铜技术从西向东的传播过程。

草原蝴蝶舞动毁灭的双翅

融贯东西方的克尔木齐人在北疆草原称霸没多久,欧亚草原带上风云突变,在克尔木齐文化西面兴起了一股驾驶双轮马车征战的强大势力,他们向东挺进,对克尔木齐人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此外,在克尔木齐文化北方,也有一群手持单钩长矛和空首铜斧的强大势力兴起,向南扩张。克尔木齐人难以抵挡多方强敌的压力,不得不避其锋芒,向南、向东迁移,其中的一支越过东天山,南下到达罗布泊地区,这就是小河墓地人群的来历。

那个手持长矛与铜斧驱赶了克尔木齐人群的亚洲北部势力,就是奥库涅夫人群,他们最早活跃在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中游的米努辛斯克盆地,名字来源于最早发现这种文化的村庄名。关于米努辛斯克盆地要多介绍几句,这个盆地位于南西伯利亚地区,靠近中国的新疆与蒙古国的西北边境,盆地内分布着山地、丘陵、草原、山谷等不同的地貌,拥有丰富的森林、水、岩石矿产等有利于人类生存的自然资源。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使其易守难攻,因此外界的战事对当地人群的侵扰较小。在青铜时代,这里是一些重要的草原文化人群的摇篮。米努辛斯克盆地甚至还与遥远的中原地区发生过文化联系。

作为欧亚草原带的一员,奥库涅夫人群的基因型也融合了东西方人群的基因。他们以畜牧经济为主业,兼营捕鱼和狩猎。奥库涅夫人群能够压制克尔木齐人群,可能是因为他们的青铜技术更加先进。他们采用先进的锡青铜铸造技术,红铜斧也采用铸造工艺,使得他们的单钩矛头和空首铜斧锋利无比。

奥库涅夫人群的精良武器是当时各路人马梦寐以求的宝物,所以在欧亚草原带东部的很多地方都发现过这种风格的武器。阿尔泰山一带自不必说,向西在欧洲与亚洲交界的乌拉尔山的墓地中就发现了4件奥库涅夫长矛,向东在中国甘肃西部的马厂文化遗址中也发现过2件长矛。在甘肃稍晚的一些文化,比如齐家文化和四坝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空首铜斧。

广泛分布的奥库涅夫武器并不代表奥库涅夫人群南征北战,建立了庞大的草原帝国,他们还没有强大到那个程度。实际上,不论是克尔木齐人群还是奥库涅夫人群,他们在试图向中华大地腹地东进的过程中,都遭遇了强大对手的顽强抵抗。这个强大的对手就是四坝文化人群。

四坝文化活跃在距今3900—3500年前的甘肃西部到新疆东部一带,向东毗邻齐家文化,而齐家文化再向东就是以二里头文化为首的中原各文化。

四坝文化人群应该是后来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族群—羌人的主要祖先,从基因型来讲,他们应该以东亚人群为主体。由于更加靠近草原带和中亚,这批古羌人部落接触青铜文化非常早,从草原带输送而来的各种动植物资源,也被他们广泛种植和驯养。在西北地区干旱的环境中,古羌人部落种植大麦和小麦,放牧山羊、绵羊、牛、马。四坝文化人群吸收了很多来自西方的武器技术,拥有透銎斧、有銎矛和三叉护手剑等青铜武器,他们的很多武器能够在草原带上找到原型。有趣的是,他们的文化中还有权杖头这种器物,这是典型的来自西方世界的文化元素,是权力的象征。古埃及文明就广泛使用权杖头,西亚等地也流行这种器物。中国境内最早的权杖头出土于甘肃天水的遗址中。权杖头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分布呈现出东早西晚的特点,新疆地区权杖头的出现时间晚于甘肃地区,这种器物显然是西方起源的,这再次说明很多西方物产、技术、文化都是顺着草原带向东传输,然后再从蒙古高原南下进入中华大地的。

正是古羌人部落盘踞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