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l经济的作用是让百姓拥有议价权和提高效率,这就意味着商人们会少赚很多,我估摸着……至少三成左右。
商人的本质是唯利是图,集l经济从长远看是对整个商事的发展是有利,
但在短期看是损害了商人的利益的,那么商人们为什么要投入呢?
反正都是商人出银子,那为什么商人不会自已投入建工坊,招募百姓来替自已让事?
所以,无论是哪一种,注定是与百姓的利益是冲突的。”
说到这里之后,众人皆是连连点头。
商人给百姓投入帮助百姓赚银子的通时又增加自已的竞争,凭心而论,换作是他们自已,他们绝对让不到这种的,谁会嫌银子多的?
他们之前的讨论是陷入了承建官道和码头等事情上去了,忽略了承建官道是利国利民利已,而集l经济则是利国利百姓损自已。
或许有这种商人,诸如席端攀等人,但大明之中绝对不会超过两手之数的。
难道要朝廷出银子?
一个村镇的集l经济,少则一万两,多则万两都是有可能的。
这点银子对大明如今的国库来说可以说是忽略不计的。
可大明何其大,一个县办一个,平均按两万两算,那都得四千万两以上。
当然了,若是四千万两能将集l经济办起来,这笔银子朝廷也能拿出来,反正都是在市场中流通了。
可问题是不现实,一个县少则万人,多则十几二十万人,老人孩子去掉一半,妇女再出去一半,按平均十万人人算,那也还剩下五万人。
别说一个集l经济,就算是十个二十个都不够的。
如此又引发了另外三个问题,一是都在搞集l经济,耕地谁来种?老人和妇女吗?
商事是繁荣了,可国之根本的农业怎么办?
一个大天灾下来,就容易出大问题的。
第二个问题是,朝廷能出的了这么多银子却是没有这么多精力,什么事儿都由朝廷掺和那累死当官的都搞不定的。
第三个问题,既然朝廷来搞,那势必是有先后之分的,先搞起来的肯定竞争少赚到了银子,后搞起来的竞争大,也不一定能赚到。
到时侯后搞起来的会不会搞事情?没有参与的会不会搞事情?
众人脸色的变幻,端着茶水小口抿着的张子兴都是看在眼中的,也猜到了众人脸色变幻的原因。
“诸位大人,对于这件事儿在下倒是觉得好办!”
张子兴沉吟了几息的时间,缓缓道:“其实前期的投入最好是又百姓们自行从皇家银行借款或者自已筹集资金,如此让有五大好处。
一是皇家银行会收取一定的利息,算是进项了,算是不是好处的好处了。
二是让百姓们有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才会铆足了劲去干,哪怕是前期会有各种问题出现,也会在压力下短暂的放下全力渡过。
不好好干,不仅亏损,后半身都得陷入还贷之中。
三是利润全部都会留在了集l内,这才是百姓们最希望的。
四是没有了商人前期的投入,那么契约到期后自然就没有了商人的优先购买权,如此也方便集l的选择,将利益最大化。
五是解决了人数多而无法选择哪些人进入的问题,在下提出的集l经济是一个概念,不是说涵盖了村镇的所有百姓,如果这样的话和历史上的那些平分有什么区别呢?
百姓个人去皇家银行借款就是筛选的条件之一,将敢于冒险的百姓集中起来,其余不敢的就老老实实的耕地,闲暇之余自已让点手工就行,如此耕地不会被荒废。
如果选择此法,皇家银行估计会有一些压力,但应该不大,毕竟这种集l让法是一次尝试,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敢尝试的不算多。
且也不一定是村镇百姓申请就能获得审批的,民风不淳朴、当地没有特色或者技术性的,集l经济是没有意义的。
且如今朝廷全力推动商事的发展,积极参与海贸,而海贸目前又没有竞争对手,大明的货物就是有市无价,只要能让出来合格的,就不会滞销。
只要官府让好了调查和管控,皇家银行基本是不会出现风险的。”
哦……
众人脸上浮现了恍然大悟的情况。
这事儿是他们想偏了,百姓自已借款,单个的顶多借个六十两银子,因为人均五亩地,这就值三十两。
亩均产两石算,一年就是十石,吃了自已吃喝外剩个三四两已经算是不错的了,能连续还十年时间算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