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90节(2 / 3)

加入书签

菇,墙根下面生青苔……”

大漠与江南双方彼此吐槽自家的环境,唯一能认同的就是这边的经济真的好差,离哪里都很远。

“其实……我说句实话,明年可能都申请不下来,91年下了个文件,说要启动全国防沙治沙工程,我们旗的全部经费都投在固沙上了。

唉,再不管的话,巴丹吉林就要跟腾格里沙漠混在一起了。到时候,还不知道沙尘暴会变成什么样子。”

安夏现在真心觉得……他们确实不太着急用电脑,管辖地区一共就那么几个活人,也没什么流入流出,来个陌生人,热情的牧民都会打听他们是来干嘛的,安夏现在就是,去哪儿都特别扎眼,感觉走到哪里都有眼睛好奇地盯着她。

此前借给ea’s he的无人机现在已经算二手,卖是不好卖了,不如再让它们发挥一点余热。

安夏找到右旗领导 ,提出可以借给他们无人机,用来播散草种子和喷水。

比起靠人力,苦哈哈地在大沙漠上一点一点走,要快许多倍。

人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半小时,飞机两分钟就喷完了。

领导对无人机毫无概念,安夏命人送两架过来,顺便搞辆越野车过来。

来都来了,难得现在巴丹吉林一个人类都没有,随便玩。

看到「越野车」的模样,安夏沉默了。

野吗?特别野!

北京吉普,质量一级棒,能在战争年代用的真正好物,坐上去毫无减震感,方向盘贼硬,要花巨大的力气扳。

安夏心中的越野车是野归野,但还是有减震的,不会把人颠死……

习惯了桑塔纳轻轻一转就灵光的安夏,决定放弃在沙漠里当狂野大飙客的梦想,免得把不稳方向盘,把车给开翻了。

算了,干正经事吧,好歹给带过来的宣传口同志们一点素材。

不然什么都不干,还要付车马费。

现在在沙漠里种的是梭梭,说是灌木,长得跟草似的,一大蓬。

它的价值是固沙。

安夏以前看过关于治理沙漠的故事,有人担心鸣沙山的沙会把月牙泉给吞了。

于是好心在月牙泉旁边种了树,结果千年不干的月牙泉。在树根疯狂吸水之后,一下子干了不少,最后还得补救,补救方式是往月牙泉里灌自来水……属实有点愁人了。

种草固沙,不让沙漠面积扩大,是比较合理的处理方式。

技术员操纵着无人机,飞了一个来回,草籽播下去了,再飞一个来回,水给浇上了。

确实够快,效率相当够高。

安夏嘴上还客气了几句:“就是不知道发芽情况怎么样,要是浪费了这袋种子,我赔给您。”

领导哈哈一笑:“一会儿就知道了。”

“一会儿?”安夏有些惊讶,当地领导告诉他,梭梭发芽极快,种下草籽后,只要有一点水,两三小时就能发芽。

“有一年敦煌发大水,第二天大漠里开了一大片花,可漂亮了。”

“敦煌还能发大水?”

“能啊,桌子椅子都漂起来了,可能在你们那里,就是普通的一场雨吧,敦煌的城市下水不能跟你们比啊。”领导乐呵呵。

这倒是,在一个常年干旱的地方砸大价钱搞城市下水,似乎有点不知轻重缓急。

“先找个地方休息一会儿,过会儿再来看看。”

三小时后,众人回到播散草种的地方,只见黄沙上有一层淡淡绿色,随行记者脱口而出:“真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哈哈哈,大家到了这边,都成诗人了。”安夏笑道,边塞诗一直是唐诗中的重要品类,谁读书的时候没遇上过几篇需要默写全文并背诵的边塞诗呢。

安夏提出想去巴丹吉林沙漠中的绿洲,看看巴丹吉林庙。

她去的时候,已经是2014年,不知道现在的巴丹吉林庙与二十年后会有什么区别。

那辆坐起来不太舒适的北京吉普成了最佳交通工具,领导秘书找了一个识路的当地司机开车陪同安夏和记者进去。

司机一路对安夏说起巴丹吉林里的事情,还有他们家牧羊的故事,一路欢声笑语。

进去的时候是傍晚,现在的巴丹吉林庙条件太寒碜了,不像后世还有一个不错的小院可以住人,还有手压水井可以用水。

安夏他们绕了一圈,便决定出去。

星光满天,安夏忽然想放无人机,看看在沙漠的整体地形。

无人机升空到一百米后,继续向前飞了不知道多久……然后……不见了……

在场所有人都看见了巨大沙丘之后爆闪的一道仿佛照亮了整个沙漠的火光。

发生什么事了?外星人袭击地球了?

“坏了!忘了!”司机一拍大腿。

安夏还没来得及问司机是怎么回事,一辆陌生的吉普车从沙丘后突然出现,径直向安夏他们的吉普车冲过来,险险停在面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