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这批匠人,曲花间还在流民中招募了一批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准备让他们跟着匠人们学习手艺,不求手艺有多精湛,只要能应付弓弩坊的流水线作业就行。
没错,曲花间打算效仿现代工厂的流水线作业方式,每个工人负责一样零件的制作,最后一步的组装则挑选出手艺精湛且信得过的人来完成。
这样既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又能确保信息不外泄。
让曲花间意外的是,之前见过的那位秀才杜文君竟也毛遂自荐,要跟着去边城,表示愿意负责文书和账目管理。
曲花间有些意外,之前自己再三挽留,这杜家兄弟二人都婉言拒绝了,言明放不下跟随他们的村民,如今竟主动请缨,看来是将村民安顿好了。
“你一个人去?你弟弟呢?”曲花间见只有他一个人,并没有见到双胞胎弟弟杜山君,不由得问。
杜文君恭敬回答道:“弟弟加入了田庄护卫队,在下身体孱弱,不适合这份活计,只得另寻他路。”
流民刚安置下来时,之前便在这里的佃户和这些新加入的佃户之间曾发生过几次小规模的冲突。
甚至新的佃户也因着来自不同的地方,互相之间不熟悉,生活方式也各有不同,相处起来并不和谐。
于是曲花间便让常征留在这里组建了一支护卫队,一方面为了方便管理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流民,另一方面,渔湖田庄毕竟毗邻北疆,即便鞑靼通常只在边境线活动,也不得不防。
曲花间借鉴了穆酒管理边军的方式,将护卫队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又将新旧佃户中的青壮年打散编入护卫队,三班轮换,一部分负责巡逻警戒,一部分训练战术技能,另一部分则放假回家和家人一起开荒种地。
这样既保证了田庄的安全,也不至于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这些日子新佃户们的食物全是由曲家提供,甚至参与开荒的农具也是曲家出资购置,即便普通百姓想不到那么远,也不明白组建护卫队的意义,但几乎没有人提出反对,大家都十分听话。
至于杜山君,在护卫队组建的第一日便主动报名,因其身手敏捷、头脑灵活,很快便被常征看中,提拔成了小队长,带领着一队人马负责田庄内外的巡逻。
若是有人起了冲突,护卫队总是能及时赶到,杜山君处理矛盾也颇有章法,既公正又不失人情,逐渐赢得了新旧佃户的信任。
有了护卫队在中间调剂,新旧佃户之间的关系逐渐缓和,彼此间的隔阂也在日常协作中慢慢消融。
田庄的生产秩序逐渐稳定,如今土地还没完全化冻,佃户们便已干劲满满的开出了一大片荒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