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客人失望了,玉米还真是明朝传入中原的。”
“可恶,那明朝怎么有那么多好东西的。”成功抢到一盘玉米努力挤出来的李世民听到这话,心里别提多酸了。
辣椒、土豆、红薯、玉米……为什么明朝比他们有口福呢?
“因为明朝开辟了第二条丝绸之路,也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当时不少农作物都是乘船,漂洋过海过来中原的。”史诗道。
“原来如此,我东吴船业虽然也很不错,但还是没办法横渡海洋。”“同行”孙策叹道。
“明朝是我们之后的时代,造船技术自然越来越好,我们不必妄自菲薄,完全可以奋起直追。”刘备道。
“虽然玉米的确是好东西,但还是希望大家抢到能够吃完,而不是浪费。”史诗提醒道。
“店主,你说这玉米一粒一粒的,该不会就是它的种子吧?”刘彻出来,扒拉了一下玉米粒道。
“不错,玉米粒儿就是玉米的种子。”史诗道。
“那这么说我们不把玉米烤了,直接拿回去行吗?”刘邦眼睛转道。
“建议别这么做,首先是没有经过处理的玉米种子很难种植出来,还有就是一金买下来的玉米棒,能得到的玉米粒儿数并不多,不如以后直接买种子划算。”史诗道。
“原来如此,那我们今天就把玉米吃了。”既然这样,大家就不在关心留种的事,而是全让史诗烤了。
一时间,山海阁尽是烧烤的香味,甚至还弥漫了出去。
突然,有人鼻翼轻轻嗅了嗅,“怀民,你有没有闻到什么食物的香味?”
“这大半夜的,哪可能有什么食物。”张怀民有些无奈道。
可是等他说完,就是一愣,“等等,你别说,我好像也闻到了食物的味道。”
“走,咱们去看看!”苏轼激动道。
他们大半夜的夜游,正好肚子有些饿了。
张怀民还没来得及反对,就被苏轼拽着跑,循着味,两人终于找到香味的来源。
只是到了近前,两人互相对视一眼,有些踌躇。
“这条路我们也算熟悉,往常这处有这地方吗?”
只见他们前方是一片迷雾,偶尔迷雾里面还会传来人声。
闻着香味扑鼻的烧烤味道,苏轼咽了咽唾沫,“这样,怀民你在外面等着我,我进去探探,到时候我要是没出来,你就赶紧跑。”
张怀民头疼,“你可别为了口吃的,连命都不在乎了。”
“可是那股味道真的好香啊,我感觉我今天要是吃不到,绝对睡不着。”
“再说我相信这不是别人设的局,我那些对头,根本没有这样的脑子和心思。”苏轼道。
“咱们还是一块进去吧,你一个人我怕出事,两个人好照应一点。”张怀民无奈道。
随后两人踏入迷雾,眼前的一切陡然散去,只见他们前方出现一大片草地,草地的前方是河流,河流往前是一座酒楼。
草地上,飞舞着诸多萤火虫,照亮一方天地不说,喝酒的两岸居然还沿途散发着明亮的白光,天上圆月更是皎洁,几种光线交相辉映,哪怕是晚上,也不会让人失足不小心落入水中。
等他们踏上玉石小阶,玉石居然发出了光彩,那种光不像萤火虫的光明明亮亮,河道和天上圆月的光一直留存,而是在他们看清楚前路以后,就转瞬即逝。
苏轼发现这一点,忍不住好奇的退回去,果然,脚踏上去的瞬间,玉石又亮了起来,苏轼忍不住道:“好神奇。”
“大晚上的,谁在外面玩儿灯呢?”室内的众人注意到外面的动静,有些纳闷道。
直到苏轼和张怀民近前,他们才“咦”一声,“原来是新的食客啊。”
“在下苏东坡,见过诸位食友,不知诸位都正在吃什么?”苏轼自来熟道。
“苏东坡,苏轼,居然是苏爷爷!”李清照惊道。
“额,东坡自问还没老到可以被人叫爷爷的年龄吧。”苏轼下意识摸了摸胡子,他虽然蓄有胡子,年龄真没老到那份上。
李清照笑了,“您那边的我只怕还年幼呢,我是您学生的友人李格非的女儿李清照。”
“原来如此,可是你的年龄……”苏轼把李清照对身份对上号,可是转念又纳闷起李清照的年龄对不上,因为李清照现在的年纪,可能比另一个世界父亲的年龄都大。
“苏爷爷还没察觉到此处奇妙之处吗?”李清照抿唇道。
苏轼叹道:“你唤我东坡居士或者苏东坡都可以,就是别叫苏爷爷,我感觉自己突然被叫老了。”
“那好,我以后就称呼您为东坡居士了,你也可以唤我为易安居士。”李清照俏皮的眨眼道。
苏轼这才知道李清照刚才是逗自己,可是等笑过,他惊叹不已,“此地还真是神奇啊,居然能遇到未来之人。”
“何止呢,还有之前时代的人,就由我代为介绍,这位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