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上就可以看出,她通过各种方法进行保证,如果有朝一日德宗乏嗣,依
——————————
1此段叶赫纳喇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慈禧太后家世新证——《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研究》《那根正先世考查》《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
2谨按,清代皇族内分成“宗室”和“觉罗”。“宗室”内还分“近支宗室”和“远支宗室”。“近支宗室”内部还将当时皇帝的五服近亲称为“近派宗支”。“近派宗支”的命名、婚姻等均由宫廷指给,在帝位出缺的时候,由他们作为五服近亲承继。晚清的“近派宗支”是仁宗嘉庆帝和宣宗道光帝的后代。多罗贝勒载澍是宣宗脉下第七子孚敬亲王奕譓的承继子,奉恩镇国公载泽是仁宗脉下第五子惠亲王一支奉恩镇国公奕询的承继子,固山贝子溥伦则是宣宗脉下第一子隐志郡王奕纬之孙。
然可以从近派宗支之中找到有本家(喀山系叶赫纳喇氏)血脉的后裔来继承皇位。
孝定景皇后是在光绪朝第一届选秀中被选中指立为皇后的。这一届选秀从光绪十二年选到了光绪十四年,一共挑选了六次。孝定景皇后是在光绪十二年二月十九日第一次挑选的时候就已经参加,并且一直坚持到最后一次。在这届选秀的过程之中,孝定景皇后的妹妹(桂祥之女)、堂妹(照祥之女)、堂姑(惠春之女)均参加了光绪十二年的挑选,也均在此年被摆牌子。另一位堂妹(佛佑之女),则参加了光绪十三年二月十七日的第三次选秀,并且一起坚持到了最后一选。很有可能这位堂妹(佛佑之女)原本也要入宫,或甚至就曾经与孝定景皇后争夺皇后的桂冠。最终在光绪十四年十月初五日的决定性挑选中,孝定景皇后在八位秀女里被指立为皇后。
关于最后一次选看时的具体情况,清宫老太监唐冠卿这样回忆道:
光绪十三年冬,慈禧太后为德宗选后,在体和殿召备选之各大臣少女进内,依次排列,与选者五人。首列纳喇氏,都督桂祥女,懋禧之侄女也。次为江西巡抚德馨之二女,末列为礼部左侍郎长叙之二女。当时太后上座,德宗侍立,荣寿圆伦公主及福晋、命妇立于座后。前设长桌一,上置镶玉如意一柄,红绿花荷包二对,为定选证物(清例,选后中者,以如意予之。选妃中者,以荷包予之)。太后手指诸女语德宗曰:“皇帝,谁堪中选,汝自裁之。合意者,即授以如意可也。”言时即将如意授与德宗。德宗对曰:“此大事,当由皇爸爸主之,子臣不能自主。”太后坚令其自选,德宗乃持如意趋德馨女前。方欲授之,太后大声曰:“皇帝!”并以口暗示其首列者。德宗愕然,既乃悟其意,不得已乃将如意授首列者。太后以德宗意在德氏女,即选入妃嫔,亦必有夺宠之忧,遂不容其续选,匆匆命公主各授荷包一与末列者二女,此珍妃姊妹之所以获选也。嗣后,德宗偏宠珍妃,与隆裕感情日恶,其端实肇于此。1
这件资料虽然只是口述资料,对时间和人物的描述也有一些出入,但是
——————————
1《故宫周刊》第30期《珍妃专号》,民国十九年五月三日,第3版。
尚属正常记忆出入的范围内,有一定的取信度,至少其所反映德宗本人意愿和孝钦显皇后的意愿有异这一点应该是事实。
[宫廷生活o皇后时期]
孝定景皇后入宫之后,住在钟粹宫,1虽然有着皇后的尊位,但是其生活相当不如意。孝定景皇后本身的性格就是“仁懦”的类型,曾经侍奉过她的太监信修明这样形容她:“不仅未受光绪的恩宠,就是慈禧太后也对她没有特恩。在宫廷里名有六宫之权,其实上既受制于太后和皇帝,对下不能管治二妃,尤不敢多言,就是对太监,也不敢骄傲自尊。每日必至两宫,早晚请安。请安完毕,只有闭宫自守,心中惴惴,惟忧郁而已。……如一日未得太后之加罪,尤以为知足。”2同时,晚清由于各种陋规积习很深,所以内廷的开支也变得十分复杂。孝定景皇后作为内廷名义上的“女主人”,似乎也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对此,信修明记述道:“我所及见者,光绪之皇后在庚子前因宫费不足,年年月月以典当顶当度日。皇后有时自己诉苦,每季节所得的宫费,怎么节省也不够开支的。每年三节两寿,老佛爷、万岁爷的两份供总不能少,虽然老佛爷、万岁爷有赏赐,但总抵不住两份供花费的银子多。对于各王府王妃、命妇之交往,也是正当的一笔花销。下屋女子以做针线为主要工作,买针线、条带及锦匣等东西都得用银子。一位主子爵不论大小,对于皇上殿内的太监、太后宫的太监、小角色的无须赏赐,高级的太监,每到节令,一位皇后国母不赏赐些东西,是自觉着下不去的,因此颇感用度不足。司房的统计,对于太后、皇上须月有月积、年有年总,按时奏报上去。皇上见奏无所谓,太后见奏一定有说辞,嗔其用度太费。于是再奏月积时,明明不足,尚要虚报盈余,月积年累,账上反假存了巨万的银两。皇后为此常忧虑太后查账。幸喜庚子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