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 第6节(3 / 5)

宗文皇帝实录》卷58,崇德六年十月己已条,清满文写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5《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94,康熙三十八年闰七月戊戌条,《清实录》,第5册 ,第1052页。

与拟谥的保和殿大学士王熙,在其年谱中记载此事称:“七月二十六日,因内有妃薨逝,早赴五龙亭后门齐集……闰七月初一日,早往启奏妃谥号,初二日,又往奏赐谥。”1均将“敏妃”作为敬敏皇贵妃的谥号进行记述。而在乾隆朝所修《清朝文献通考》里则称:“敏妃,章佳氏……康熙三十八年七月追封。”2《清朝通志》亦称:“臣等谨按《会典》,贵妃以下无谥,奉特旨者予谥。”3并且开列了两位“特旨予谥者”,为圣祖的温僖贵妃和太宗的敏惠恭和元妃,敏妃(敬敏皇贵妃)并不在其列。

出现这种差异,即是因为在乾隆朝后宫制度逐渐完善,封谥制度也正式确立。根据乾隆朝《大清会典》,皇太后及皇后崩逝,“承旨恭拟谥号”;4皇贵妃薨逝,“内阁拟谥号候钦定”;5贵妃薨逝,“行珊谥礼与皇贵妃同”;6自妃以下薨逝,则没有拟谥、册谥的制度。换言之,从乾隆朝开始,制度内只有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可以得到谥号(其中贵妃事实上不予谥,详见后文)。

清代的谥法体系,根据光绪朝《大清会典》的说法:“凡谥法,各考其字义而著于册。定为上中下三册,曰鸿称通用。上册分上中下三卷,中册分上下二卷,下册一卷。上册之上,列圣庙号取焉。上册之中,列圣尊谥取焉。上册之下,列后尊谥取焉。中册之上,以谥妃、嫔。中册之下,以谥王。下册则群臣赐谥者得用之。皆拟上而请定焉。”7由此可见,清代有专门的《鸿称通用》册来记录谥法含义。光绪朝《大清会典》卷二内开列了《鸿称通用》内所有谥法。道咸时云贵总督吴振槭所著《养吉斋丛录》卷十二内有“庙谥一览”,实际也是抄录汉文《鸿称通用》。8另外,由于清代谥号需要译成满文,所以《鸿称通用》还有满汉对照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鸿称通用》三

——————————

1《王文靖公年谱》,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第79册 ,第78页。

2《清朝文献通考》卷241,王云五总编:《万有文库》第二集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册,第7004页。

3《清朝通志》卷50,王云五总编:《万有文库》第二集 ,第7043页。

4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卷51,钦定四库全书本,第28页b。

5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卷52,钦定四库全书本,第4页b。

6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卷52,钦定四库全书本,第10页a。谨按,此处与《清朝通志》所记不同。

7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卷2,《续修四库全书》,第794册 ,第36—39页。

8《养吉斋丛录》卷12,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点校本,第162—173页。

卷,满汉合璧,1即是内阁或宫内《鸿称通用》的版本。美国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有一本清代内务府满汉文档册,其中也有《鸿称通用》满汉文对照的部分,则是内务府便查的简本。

应当注意的是,清代《鸿称通用》可能形成于乾隆朝,而乾隆朝之前的谥法可能直接继承自明朝。以雍正朝孝敬宪皇后谥号为例。在内阁所呈《恭拟大行皇后尊谥字样》一折中,对于大行皇后(孝敬宪皇后)的谥号这样拟出:

恭拟大行皇后尊谥字样

孝肃恶惠爱亲曰孝正己摄下曰肃doronggo(满文“肃”)

孝恪惩惠爱亲曰孝温恭朝夕曰恪ggguji(满文“恪”)

孝纯慈惠爱亲曰孝中正和粹曰纯gu(满文“纯”)

孝敬慈惠爱亲曰孝夙兴恭事曰敬gggun(满文“敬”)

孝安慈惠爱亲曰孝和平顺处曰安nesuken(满文“安”)2

这里面共出现了孝、肃、恪、纯、敬、安六字,其中“孝”此义见于《大清会典》内“列后尊谥”;“肃”此义见于《大清会典》内“列圣尊谥”,而“列后尊谥”的“肃”为“摄下有礼”;“恪”此义见于《大清会典》内“中册妃嫔”,而“列后尊谥”的“恪”为“懋勤内治”;“纯”此义见于《大清会典》内“列后尊谥”;“敬”此义未见于《大清会典》,而“列后尊谥”的“敬”为“应事无慢”和“斋庄自持”;“安”此义未见于《大清会典》,而“列圣尊谥”的“安”为“静正不迁”。这六字中,除“安”字之外,其余五字之义均见于郭良翰《明谥纪汇编》。由此可见,与《鸿称通用》相比,雍正朝谥法取用的情况与明代谥法更相符合。

在下文中,谨具体讨论清代后宫主位不同位分的各种尊号。

一、皇后与皇太后的尊号

清代皇后作为当朝皇帝之正宫时,通常只有“皇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