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北宋穿越指南 第22o节(1 / 3)

朱铭叹息:“唉,一千就一千吧,我再贴些钱粮。洋州乃我家乡,实不愿再起乱子。”

朱铭帮忙解决了困难,黄潜善却不怎么领情,而且因为钱财之事,心中甚至还生出怨恨。

这货真就把朱铭记恨上了。

如此奇葩的脑回路,只能说小人难养也。

一直忙活到大半夜,乡兵和弓手终于领完钱粮,毕竟粮食还得去仓库里调。

三位乡兵代表,带着诸多士卒,前来给朱铭道别。

邱寿成跪拜道:“朱相公今日的恩情,俺们都记下了。今后有啥差遣,俺们水里火里绝不皱眉头!”

其余士卒也跪下,朱铭亲手搀扶起来十多个:“莫要如此。皇帝还不差饿兵,为官府做事就该拿钱粮,这是你们应得的。且都散去吧,回到乡里好生过日子。”

朱铭让亲随打着灯笼,把这些闹饷士卒都送出城去。

士卒们来到汉江边,再次朝着城内跪拜,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休息,等着天亮之后再结伴回家。

黄潜善不愿在此停留,大半夜就走了,他要赶回兴元府,让钟劝农把贪污的钱粮吐出来。

朱铭歇息半夜,翌日便去州衙。

胡知州是今年新来的,也趁机捞了一些,数量不多,就几百贯而已。

他死里逃生,感激道:“幸亏有朱太守出面,否则昨日之事难以收拾。”

朱铭说道:“我怕事情闹大,擅作主张降了明年的地里脚钱,还请胡太守见谅。”

“权宜之计,不碍事的。”胡知州对此无所谓,平时多收的地里脚钱,大部分都被县级官吏贪了,州里的官员其实分不到几个。

朱铭又说:“逃进山里的乱民,可能再生事端。黄宪司拿出一千贯钱还请州里再拿出一些,我出面把他们安置在大明村的下游开荒。如此,既能解决乱民隐患,还能开垦荒地增加赋税。”

胡知州为难道:“前番平乱再加上修栈道,州衙库房已经没剩几个钱粮。钟劝农克扣军粮,连伙食都贪,我怕出事,还从州衙调了一些粮食过去。”

朱铭说道:“那就让富户摊派,筹集三千贯钱,由我出面安置乱民。”

“也……只能这样了。”胡知州立即答应,反正不用他出钱。

朱铭心头美滋滋,这次既赚到了民心,又能招揽许多乱民,还不用自己掏钱安置。

第215章 衣锦还乡

漫天要价,落地还钱。

朱铭想让富户摊派三千贯,一番哭穷之后,富户们只认摊一千二百贯。并且,摊派范围变大,西乡县士绅也得认捐;摊派户数更多,三等户也要象征性出点。

不等摊派款到齐,朱铭就用黄潜善留下的一千贯,全部拿来购买纸衣和粮食,征用中小型商船运往山中。

宋代棉花种植面积不广,富人自然有各种御寒衣物,穷人就只能穿纸衣过冬。

纸衣也分两种,一种用构皮纸制作,价钱相对要贵些。一种直接用构树皮捶打所得,质地跟纸张很接近,其实就是树皮衣。

轻便挡风,厚实耐操,保暖全靠不透气。

就连底层士子,很多都依靠纸衣、纸被过冬。

郑胖子跟着朱铭一起进山,随行之人还有他的小舅子李直方。

李家对此非常积极,因为大量乱民逃入深山,其中一部分投靠了貔大虎巩休。

巩休占据废金矿,按照宋代法律,私人开采的金银铜,先要拿出20用于交税,剩下80也必须卖给官府。但官府收购价太低,巩休都是私卖给李家,李家等于变相控制了废金矿。

现在乱民投靠巩休,巩休的实力大增,不利于李家的控制。

“巩休的山寨就在前面。”李直方伸手指去。

朱铭让船队在山下停靠,将纸衣和粮食搬一些上岸,然后船队和差役退出五里地外。

这个举动释放善意,立即博得巩休好感。

巩休亲自下山交涉,问李直方:“这是哪位贵人来访?”

李直方说:“元璋公之子、今科探花郎、金州知州朱讳铭朱相公!”

巩休肃然起敬:“原来是朱相公,俺这山里也种玉米红薯,今年总算不缺粮食了。”

朱铭笑问:“不请我去寨子里坐坐?”

“请。”巩休拱手道。

这里没有黑风寨险峻,山下的平缓耕地也少,全靠贫瘠山地种粮食,玉米红薯于此有大用处。

附近几座山岭,到处都有开采痕迹。

有些矿坑,甚至能追溯到汉唐,已经被植被所遮盖。

巩休的个头不高,但体型极为健壮,身上武器是一根熟铁棍。

朱铭一边慢慢爬山,一边用闲聊的语气说:“巩寨主可知,采金要交两成课税,剩下的金子只能卖给官府?”

巩休冷笑:“官府的买价,是一百年前定的,上等金每两5000文,次等金每两4500文,俺是傻子才会卖给官府。朱相公虽是当官的,但俺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