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56章 军改(1 / 2)

加入书签

“兵种不同,待遇自然也不同,就像普通府兵和禁军一样!”李元景有些不太好意思的说道。

这个比喻当然不太恰当,但事实就是这样。

让海州军降低军饷那是显然不可能的,规矩已经立起来了,再去改变那就会出问题,低调高没问题,高调低你试试?

“也只能这样了!”房玄龄点了点头,道理他自然明白,而且接下来朝廷对海州军也有所依赖,不能做的太过份。

再一个,海州军现在立下的功劳也不允许朝廷去降低他们的待遇。

李世民和其他大臣也纷纷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这个办法。

待遇问题算是初步解决了,接下来商量一些待遇的细节就没必要拿在这里讨论了,李世民也没这个时间去浪费。

“先在军中统计,愿意留下来的则签署五年合约,欠缺的名额则从平民中招募!至于驻地……道内互调吧!”李世民想了想,决定道。

“不妥!不妥!”这个办法虽然不错,但在李元景看来却有些问题。

“有何不妥?”李世民问道。

“唐军先在所欠缺的是远征综合能力,军改最大的目的就是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以至于让大唐更上一个台阶,道内互调虽然也属于异地驻扎,但距离还是太近了,有些人的影响可不只是一州两州的,甚至能影响到其他道!”李元景直接说道。

虽然没有明说,但目标已经很明确了。

说的就是那些世家门阀,这些家族的庞大远远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甚至能在个道内找到他们的宗族势力。

当然,李元景所指的也不只是他们,毕竟世家已经看到了封王的希望,他们断然不会在这个时候去自毁前程。

李世民也同样知道,李元景指的是岭南道的士家,这个先前李元景就跟他说过了,他要动岭南道,而且必须要动,朝廷没有拒绝的理由。

“那你说该如何办?”李世民问道。

“很简单,划片征兵!”李元景突然一笑,突然发现后世征兵体系的优点了,虽然依旧不能避免派系之分,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派系不会消失,但却能最大限度的避免风险。

“划片征兵?”李世民愣了下,这是什么征兵法?

不少人也纷纷投来疑惑的目光,他们意识到了李元景的用意不浅,但对于这个办法还是很陌生,仅能触摸到外面的一层。

“很简单,朝廷用五年的时间来打造这套制度,五年之后,制度形成,军改完成,具体的划片由兵部负责,比如说今年的关内道有两万名额,兵部划分的征兵区域为岭南道,那么岭南道已经完成军改的两万人就会来到关内道服役,这两万人会被打散到各个部队。

明年兵部给关内道划分的征兵区域为河南道,那么河南道完成军改的兵员就会来到关内道服役,若是觉得不保险,可以同时划分两个道甚至三个道。

当然,本道的兵也是要有的,只需要保持一定数量就可以了,至于路程也不用多虑,船队半个月就能把岭南道的兵运到海州,一个月基本就能到长安了。”

兵部尚书郭福善突然眼前一亮,猛然道:“这个办法好啊!”

郭福善的名声并不显赫,他能坐在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上,是要狠狠的感谢一下李元景的。

原本的历史中这个时期的兵部尚书应该是侯君集,但侯君集在新罗造反被诛,所以后面就没他什么事情了。

郭福善是整个兵部资历最老的侍郎,贞观四年李靖卸任兵部尚书之后,侯君集曾经以右卫大将军检校兵部尚书,后来去了新罗,接着在叛乱之后被革职,由郭福善接任。

事实上这些年兵部的事情一直都是郭福善在负责,虽然他的名声并不显赫,但这其实也是个牛人,不过他的后代比他还牛,虽然不是他亲生的,但也属于宗族后辈。

郭福善的父亲是隋朝太仆卿,左光禄大夫,右侯卫大将军,蒲城郡公郭荣,郭福善是郭荣的次子。

而郭荣有个堂弟叫郭履球,相比较两者的后代,郭荣的次子已经高居兵部尚书,而郭履球的儿子郭昶却只是凉州司法参军。

郭履球这一脉在接下来这些年没少受到郭荣这一脉的提携,终于在几十年后出了个真正的人才,郭子仪。

按照辈分来说的话,郭福善是郭子仪的伯曾祖!

当然,郭子仪现在连个胚胎都还不是呢,但毕竟出身于军人世家,郭福善对军事方面的理解还是很透彻的,瞬间便看到了李元景此举的用意。

“以往的造反叛乱多以乡朋为主,此举可最大限度避免乡朋聚集,而每一批兵的来源不同,自然会形成不同的派系,相互之间既是竞争,也是监督,朝廷只要把控好不出乱子,未来可期呀!”郭福善连忙解释道。

府兵制度虽然也很稳定,但就是因为太稳定了,所以才搞成现在这个样子。

而随着军改的提出,大唐势必要面临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要给百姓减负,这一点已经不需要再去考虑了,军改会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