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折枝记 第2节(3 / 4)

加入书签

待宗室起兵便诏告天下。这计划原本也是好的,只是既然已被知晓,便全无胜算了。

就在此时,内侍监杨英步伐轻盈地走到了他身边,躬着腰立在他身后,与他一同站在殿外廊庑下看这如钩的新月。

杨英轻轻咳一声,开口道:“老奴记得姜相曾写过一首诗,便是赞这月亮,不过诗中说的是似乎望日的满月。”

见陛下毫无所动,杨英又咳了一声,继续道:“姜相人品风流,文采斐然,老奴还隐约记得几句,其中正有……”

听了一会他辛辛苦苦背姜远之的酸诗,李容渊终于无奈道:“有什么话想说便直说。”

杨英小心翼翼察言观色道:“那老奴便直言,到了望日,咱们是不是也该去看一看皇后了。”

李容渊瞥了他一眼,笑道:“是皇后要你来当说客。”

杨英闻言扑通一声便伏拜在地上,从不入流的黄衣内侍到如今官居三品,文武百官宗室外戚见了都要恭恭敬敬称一声阿翁,他也只在陛下面前伏低做小。他知道一切都瞒不过面前之人的眼,在他面前最好的方法直言不讳,所以此时便颤颤巍巍道:“前日长秋殿中的女官来见老奴,带着彩绢百匹,明珠十斛,说是皇后赐下的,老奴便知其意,自然是不敢受,劝那位尚宫回去了,便来见大家。“

杨英仔细揣度圣意,觉得面前之人心情似乎不错,于是继续道:“老奴只是觉得,皇后年龄尚小,此前说那些话不过是与大家置气,也过了这么时日,大家也该消气,去长秋殿看一看。”

李容渊淡淡“唔”了一声。

杨英拭了拭汗继续道:“那大家的意思是?”

李容渊负手望了望天上半弯的明月,想的却是,她要重修旧好,究竟是要求他,还是……

望日,上幸长秋。

从宫婢到内侍,见驾的人在长秋殿外跪了一地,正主却丝毫不见踪影。青窈惊慌失措地奔出来,伏在地上,杨英命人上前将她扶起来,她才支支吾吾道:“皇后在膳房为陛下做羹汤。”

她说的是尚食局专设在长秋殿中的膳房,位于后殿东厢,李容渊步伐沉稳走近时,正透过微开的户牖望见明亮的火上瓦罐沸扬,石灶前摆了一张铺着檀木胡榻,有个人影蜷在茵褥上面睡得正香,手里的蒲扇垂在地上。

原来就是这么做的。

青窈想上前去将人唤醒,却被止住了,杨英将人都拦在外面,李容渊独自步入。榻上的人舒展不开似的,睡得委委屈屈。他还记得她小时候睡觉时总喜欢四肢伸开,任谁都唤不醒,而如今却像小猫似的蜷在角落里。

他走过去,修长的手抚在她纤细的脊骨上,那里随着呼吸一颤一颤的,似乎又瘦了些。在他的手触及她肌肤的那刻,她几乎立刻便惊醒了,朦胧间望见他,乌黑的眼睛睁得大大的,表情很是好看。

她想讨他的好,他知道,只是向来十指不沾阳春水,连这点事也做不好。李容渊认真欣赏了一会她失措的样子,半晌后阿素才反应过来应该下拜。

她刚下了榻,李容渊望着她道:“免了罢。”

长秋殿中,端庄跪坐在案前,阿素忐忑颔首,青窈便端来托案,其上素白盏盛以羹汤。

这便是她亲手做的羊羮,本想表诚意,一点也不许旁人插手,却熬得过火而焦,他又来的这么急,来不及重做,只能命青窈只取了不甚浑浊的上层,又加了些摩伽陀来的昧履支遮掩。

李容渊望着那碗盏看了一会,浓黑的羹汤中飘着几串香枝,神情有些抗拒,然而回望她一脸殷切,虽神色冷淡,却勉为其难端起那碗盏。

阿素望着他修长有力的指扣住盏沿,一饮而尽,暗暗咋舌。他竟真就如此面不改色的喝了下去。

只在旁边的宦侍捧着唾壶侍候他漱口时,才微微拧了拧眉。

阿素此时方想起来,这羊羹应该配胡饼。她记得以前住在丰乐坊的时候,十字街边有个高鼻深目的胡人老伯打的饼,薄薄的皮是酥油做的,沾着胡麻,一口咬下去,外脆里绵,口齿余香,一向是她的最爱。只是物是人非,那摊子也不知搬到何处去了。

她抬头望了望李容渊,发觉他也在出神,不知道是不是想到一块去了。

天色尚早,阿素踌躇许久,又拉着他讲《里仁》。这是论语中的第四篇,言君子择邻而居,居于仁者之里。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何解?”,李容渊修长的指扣在书卷上,望着她,考教道。阿素垂着头,低声道:“君子怀仁,宜常躬省。”说完便用藏着雾气的黑眸小心翼翼望着他。

李容渊一滞,很好,这是说他不仁了。直犯天颜,敢如此僭越也只有她一人。若不是知道她书读的不好,一知半解,词不达意,还真当她是明里暗里讽刺。他认真反思了一下,这些年教她读书的人也只有他了,那就是说,其实是他未教好,也罢,一点点来吧。

他展开起书卷,叹了口气。

阿素着心事,低头拽着帔子上的缀玉,李容渊低声讲了一会,察觉她的心不在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