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五零章 一苇渡江(上)(1 / 3)

加入书签

“用芦苇渡江?”

陈光歪头看着电报,第一个年头是在陕北的时候,看过一本话本小说,书名叫书名他已经忘记了,但其中有一个情节在他的脑海中还是非常清晰,‘达摩一苇渡江’。一个人,站在一根芦苇上,宛如神仙一般,越过大江。只有神话中才会发生的场景。

曾一阳总不会胡乱给自己出主意吧?

说白了,西路兵团3个纵队,将来是给曾一阳指挥的,而此时在嫩江边上,因为缺少渡江工具,搭建浮桥也不太顺利。主要是因为日军的三艘炮舰,将5纵好不容易收集起来的木船和修建的木筏都给炸成了碎片,而新砍伐的木筏因为太湿,无法充当理想的渡江工具。

一时间,才让陈光犯难了起来。

“将芦苇扎起来,或许可以试试。”王秉璋低头沉思了一阵,从电文上似乎看到了一丝的希望。不够他也不敢肯定,这个法子最后能不能成功,但是想来是取材最方便的。

此时的嫩江边上,青色的漫天大帐,渐渐的变成了青黄一片。芦苇的头部开始变黄,而芦花也渐渐的张了开来,只要再过一两个月,风一吹,漫天的芦花随风而起的场景,简直就是北国最绚丽的秋景。

“扎起来?”陈光是个实干派,立刻下令警卫连让他们先去河滩边上砍一些芦苇,扎起来放在水里,看看能不能站人。

因为怕芦苇太脆,一两个人走过去,或许还没事,但这条浮桥需要几万人过江,就需要一个周详的计划了,不过芦苇的浮力确实不用太担心。

差不多让陈光等了一个小时,其实陈光也没等,主要是在研究如何在抵挡第8师团进攻的时候,能够安然的将部队撤回到东岸去。他倒是不担心第8师团会和西路兵团一样,建什么浮桥。

鬼子可不缺少船只,即便从松花江上调集,也不会太麻烦。要知道,齐齐哈尔还是一个内陆港口,从这个城市出发能够畅通无阻的抵达哈尔滨,甚至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够直接通过黑龙江出海。要不是限制于航道的关系,大船无法通过,齐齐哈尔的重要性将会被进一步的提升。

“首长,很好用。战士们试着扎了几个一人抱的芦苇,放在水里站立人都没问题。只要用绳子固定好,扎好之后,上面铺上木板,简直比公路都好走。”

后勤部长心急上火的找渡船,可在5纵第一次渡江之后,能用的船只都已经被征集了起来。即便这些船只全部没有损失也不足以建设渡桥。

这也是5纵没有选择用渡桥,而是一次次的用船将部队运送过江。

为了多运送部队,连重武器也无法运过河去。

“不会断?”

“绝对不会,虽说芦苇比竹子要脆一点,但一大捆芦苇,想要弄断可不容易。加上是放在水面上,就更不容易断了。”后勤部长兴奋的说着他试验的结果,比起砍树来说,砍芦苇的活根本就不能算是体力活。一个人,半个小时就能弄好一个小筏子。

要不是单兵渡江,让部队组织起来太困难,后勤部甚至都想提议,让战士自己解决渡江的工具,然后自己过去。

“李林来电,能够在今晚12点之前,解决东岸的日军或者控制住日军的反抗。我要求,部队在天亮之前,要准备好至少一座浮桥的材料,并投入江中架设完毕。”王秉璋报告道。

陈光没想到解决浮桥的困难这么容易被解决,底气一下子足了起来:“5纵那里架设浮桥的情况如何?能否在天亮之前,也架设成一条浮桥?”

“可能性不大。”王秉璋犹豫了一下,紧接着用疑问的口气道:“江对面的情况您又不是不知道?浮桥需要的芦苇倒是不缺,可是没有足够的木板,浮桥就架设不起来,还有绳索的准备也不足。用芦苇架桥,已经是将不可能变作了可能。可用芦苇这种材料需要大量的绳索,我担心李林那边无法在短时间内准备这么多的绳索。”

“嗯,这倒是个问题。”陈光点头赞同道,这也不是稀罕的事:“最大的困难还不是渡桥的问题,是日军在江上的几艘炮舰,这几个后患不除,即便渡桥架设起来,也能难逃过日军的眼睛。”

“可惜我们的火炮是山炮,直射的情况下,命中率非常低。”王秉璋顺势接话道。

“即便是野炮,也不太有机会击中这几艘炮舰。这些舰艇在通过我们交战的区域时表现的非常谨慎,不仅提速,试图规避我们的火力网。也不跟我们纠缠,用炮舰的火炮增援安防上的日军,除非这几艘军舰停在江面上,才有机会击沉一两艘,迫使炮舰撤离江面。”江面上最大的威胁不是天上的日军飞机,也不是第8师团和23师团的拦截追堵,而是那三艘不过百余吨的炮舰。

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炮群压一波,只要每艘炮舰上中了几炮,就那种小吨位的巡逻舰,及时不沉,也不敢在这一代游弋,封锁江面。

“不如让李林想想办法,从总部借一些大炮打他一下子?”

王秉璋期许说道,手中攥着半截烟头,似乎下了不小的决心。面对14师团,曾一阳的日子绝对不好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