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O七章 杀而不伐(中)(2 / 3)

加入书签

“总座,陈鼎勋的部队伤亡很大,这都是邓长官的亲随,要是打没了,邓长官那里可真不好说话了。”黄隐的提醒多是好心,本来他的调令已经下达,出任第15军军长。

说不上是高升,第15军是鄂军,跟川军根本就打不上边。黄隐去15军,摆明了是一种风化杂牌军军阀对部队的控制能力,避免出现部队‘听调不听宣’的情况出现。

从这点来说,蒋介石并没有大错。这是加强中央控制能力,削弱地方部队带兵将领的威胁。

对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增加对军队控制力,是起到了积极作用。而调集黄埔出生的军官,补充到个地方军中,也淘汰了一部分作战能力不强,贪生怕死的旧军官,作用也很明显。

也造成了一种负面的影响,只有黄埔出生,蒋介石的亲信弟子,才能升官发财的说法,被奉为真理。

黄隐就是不愿看着老部队就这么拱手让出来,才没有在调令刚下达,就赶赴军长的高位,反而呆在老部队中。

兵不是自己的兵,手下军官又是对自己有着很深的敌意,这样的军长不干也罢!黄隐这段日子里,整个人都消沉了不少,升官发财,背后显现的却是夺权。

看着一心要投入蒋介石阵营的孙震,黄隐心中隐隐作痛。

没有了军权的邓锡侯还能控制四川吗?没有了四川的税收和政权,川军的补给将会越来越艰难。

黄隐看着欣喜异常的孙震,无奈的摇头走出了指挥所:“尽人事,看天命吧!”

即使知道结局,黄隐也忍不住不去想这个让他无法接受的结局。

好在一场大胜触手可及,曾一阳指挥下,战力并不占优势的东路军,如同切瓜剁菜般,切断日军16师团的首尾。

五万川军,两万40军和近三万日军交织在一起。

其结果就是,很多川军连级军官发现,他们面对的不是危机四伏的正面战场。

一个团的川军,对上一个大队的日军,必败!

一个营的川军,对上一个中队的日军,也要败!

但是一个连的川军,对上一个小队的日军,却能打成伤亡互换。

一个排的川军,对上一个班的日军,要是川军排死光了,日军十几人的一个班,也没人能活下来。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单纯的步兵,拿着差不多的武器,日军并没有畏战派中想象中的那么强。

一次冲击下来,日军指挥官也发现不对,原先日军中,步枪兵不过是战场打酱油的,别看一个个将步兵操练手册练的如火纯情的样子,可在战场上没有多少机会去拼刺刀。

真要到刺刀见红的地步,刀往鬼子身上招呼,照样刀刀见血。

而川军最大的特点就是,越是硬仗,越能激发士兵的血性,往往见长官都冲上去了,士兵更是以为自己是敢死队员,也悍不畏死的冲了上去。

很多鬼子,都是倒在了川军士兵的以命搏命的一股子狠劲上。

提着拉掉引信的手榴弹,就往鬼子堆里扎的川军士兵比比皆是。

而鬼子的按部就班,就落了下层。往往鬼子士兵还在退子弹的功夫,就一窝蜂的被炸到在地,身上也是遍体鳞伤。即便是站起来了,对付一个川军士兵也不占上风。

40军指挥部,曾一阳走出简陋的指挥部,打量着枪声此起彼伏的战场,一脸的不解。

“川军怎么越打越勇了?”曾一阳自顾自的说了一句。

“日军的阵型被打乱之后,重武器也损失很多。川军凭借着一股子狠劲,就冲了上去。刚才独立旅还来电询问,是否支援川军的这股子攻势?”吴高群临时客串了参谋长的角色,虽然浑身都不得劲,但还是兢兢业业。

“哦,有这么回事。”曾一阳回头反问道。

“我觉得也不假。我军的主力部队都在轮换休息,补充体能,但这阵势,根本就不是小部队能闹腾起来的。”吴高群苦笑道。

吴高群和曾一阳想的差不多,整个东路作战,川军不过是帮架的,根本不是战场上唱主角的料。没想到,就在曾一阳一愣神的功夫,川军却打起戏台,来了一处张飞战秦琼,都乱套了。

曾一阳坐到地上,一股子凉意让他警觉了不少。川军的攻势很猛,这显然不用考证,但也预示着,如此猛烈的攻势下,川军的伤亡也注定不少。一旦哪个包围圈得兵力损失过大,日军的突围方向也会变得容易起来。

从战场到湖边,只有二十多公里的路程,假如日军突围,全速行军的话,一天可能能够抵达。

到时候,湖面的日军小炮艇,不但能支援久战力乏的日军16师团溃兵,而且还会运送大量的军需,这对曾一阳来说,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不行,一定要将日军留在原地。”

“军长,我们的包围圈围的跟铁桶似地,日军那里逃的走?”吴高群乐观道。

战斗打到黄昏,16师团拥有的底牌一张张被曾一阳化解。只要等到第二天天亮,整个战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