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虎贲军的海洋战略(5 / 6)
失去了最适合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长的大气候。
在封建体制的躯壳中,资本主义即使破土而出,仍有被窒息的可能。而西方国家海洋活动大规模、持续性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通过航海活动,资本主义打开了境外市场,取得了境外原料,为其高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可以说,如果没有新航线的开辟,没有向海外的扩张、掠夺,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而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中,从社会制度上根本限制了中国海洋商贸活动的发展,影响了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当然,这里面也有客观的原因,就是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绝大部分物资都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从外面引进来。
其三,从明朝的政治经济形势看,郑和并非没有成为“哥伦布”的机遇,也并非因为中国的航海技术到达不了美洲大陆,而是中国没有成就郑和成为“哥伦布”的时势,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没有开拓性的海权意识。
明朝统治者尽管倡导了郑和下西洋,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只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富强,厚往而薄来,即纯粹是服务于天朝帝国所谓的扬威政策,不是为了开辟向海外开放的海上航线。
尽管郑和在屡下西洋的对外交往中开阔了视野,呼吁明政府重视航海、重视海权,但在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下,既不可能引起统治阶级的重视,也不可能为统治阶级所接受。
明清两朝禁海400余年,严重束缚了中华民族向海洋发展的进取精神,隔断了同国外的交往,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国家的发展处于僵化、停滞状态。
“要说到海洋,我必须向大家介绍一本书。”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海权论》。”
张准挥挥手,让人将一大箩筐的书本搬上来。
这是他通过沈凌菲,找江南的印刷厂,印刷出来的第一本书。尽管外表不是十分的精美,价格却非常的低廉。明朝的雕版印刷和活版印刷业都非常的发达,张准印刷了三千本的《海权论》,也不过是五百两银子而已。
《海权论》张准基本上能够倒背如流的几本兵书之一。没办法,海军陆战队不知道海权论,那简直就跟佛教徒不知道如来佛祖一样的可笑。以前在部队的时候,《海权论》的内容,也是随时要考核的。嗯,不是考核张准自己,而是考核新兵。
马汉的《海权论》,其实篇幅并不长,张准完全可以将其大体的意思,都准确描述出来。有薛凝影这样的编书高手帮忙,将《海权论》大体上复制出来,难度并不大。既然难度不大,张准就毫不犹豫的剽窃过来了。
既然有《海权论》,为什么没有《战争论》?因为张准觉得根本没有必要。《孙子兵法》的内容,要比《战争论》更加的全面,只要精通《孙子兵法》,在军事谋略上,已经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了。甚至,在内心里,张准觉得,《战争论》的描述,还不如《孙子兵法》呢。《孙子兵法》唯一的弱点,就是没有阐述海洋,所以张准才要补上。
“以后的世界,是海洋的世界!”
“控制了大海,就等于是控制了大海周围的一切!”
“强大的海军舰队,是海上争霸的基础!没有海洋,我们寸步难行!殖民地的开拓,离不开强大的武力!我必须告诉在场的每个人,想要获取高额的利润,大力拓展海外殖民地,是非常必要的!”
“殖民地是什么?简单的说来,殖民地就是我们的市场,是我们的原材料产地。我们从殖民地买来原材料,然后加工成商品,然后再卖给殖民地的百姓,从中赚取高额的利润。”
“比如说,种植棉花。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适合种植棉花的地方,都在偏远地区,想要大规模的生产棉花,不太容易。要是在中原种植棉花,又会和粮食争夺土地。那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到莫卧儿王朝去种棉花。”
“莫卧儿王朝就是以前的天竺,我们的船队,可以到达那里。根据情报,那里的情况非常的混乱,大大小小的王,大王,小王,土王,互相争斗,一塌糊涂。要是我们的舰队到达那里,将他们都征服,我们就可以要求他们全部种植棉花,然后低价的卖给我们。又或者是,我们在那里设置棉纺厂,就地取材,生产棉织品。”
张准话锋一转,转到了最实质性的问题上——殖民地。
是的,张准一直都有野心,要让明国的殖民地,遍布全世界,提前取代英国,成为真正的世界霸主。但是,由于明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要他们接受殖民地的概念,还有点难度。没办法,明国人都太爱面子,喜欢听到别人的赞扬,而不喜欢从别人的腰包里面掏钱出来。
其实,在张准看来,朝鲜、日本、蒙古、南洋、印度、中东、非洲、澳洲、美洲,这些广袤的地区,都是完全有可能成为明国的殖民地的。只要明国的海上力量足够强大,完全可以将太平洋变成自己的内海,从而建立一个强悍无比的太平洋帝国。
没错,就是太平洋帝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