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章(1 / 2)
雨季的安南海岸经常会出现风暴,船队在下龙湾内驻泊避风才是正确选择。
这个时候,前期派船侦查的效果就体现了出来。船队在先导船的指引下,避开各种拦路的明暗礁石,顺利驶入下龙湾。
船队运动的同时,岸上早已热火朝天的开动了。
今天和昨天不同。按照计划,今天上岸的工程人员是不会在傍晚撤离的,要在营地过夜,所以人们都在拼力干活,力图让夜晚到来的时候自己更加安全一点。
今天的重中之重是栈桥。
必须先有一座栈桥,哪怕是最简陋只能卸载轻型物资的那种,毕竟用小艇趸运物资人员的效率实在太慢。
于是大批施工人员都聚集在了一处面对下龙湾内海的海滩处,开始用最原始的方式来抢修栈桥:手动挖坑,埋设底桩,铺设桥板。
好的一点是,虽说方案老式,但是施工人员手中的工具可是正经的粗钢产品,包括测量工具乃至钉子在内,都是窑区工具厂出品的正规产品。另外,用来修建栈桥的木桩和木板,也都是事先经过处理的标准件。
这样一来,栈桥的施工进度就很快。在降低了通过标准的情况下,只用了一天时间,栈桥的底座就探入了海水中。看情况最多明天,小艇就可以靠上来卸货了。
到了傍晚时分,营地外围的工作也告一段落。
利用各种锋利的工具,施工人员又将视线内的植被往外清理了200米,现在营地不但扩大了面积,外围还有了一圈光秃秃不影响射界的空地。
当天的最后一个节目,是返回的两艘护卫舰。
两艘护卫舰归来后,很快将收获送上了岸:十几个被抓捕到的吉婆岛渔民。
生力军的到来,加速了营地的修建工作。这些安南本地渔民由于语言不通,一开始是极度恐慌的。后来发现工地伙食不错,外加每天下工后还能收到黄灿灿的大明铜钱,也就渐渐放宽了心,不再考虑着跑路了。
就这样又过了两天,艰苦劳动的开拓者,终于等到了琼州方面的第二拨船队。
前文说过,琼州距离下龙湾只有一天左右的海程。之所以增援船队今天才来,是因为要拖拽一艘特种船只:浮码头。
由于技术水平低,所以现如今的浮动码头都是一次性的。被拖拽到指定地点后,经过冲滩固定等一系列程序,码头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浮码头的到来,使得货物装载速度大大增加:货船终于可以不用小艇趸运,直接靠岸装卸货物。
接下来,先是一批简易吊装运输工具上岸。工具安装到位后,大批的建筑材料都通过浮码头上了岸。
而南下军政集团中负责基建方面的穿越者郑洋洋,也随同大部队在下龙湾上岸了。
郑洋洋今年还不到30岁,是最年轻的穿越者之一。此君穿越前在美帝打过黑工学过房屋设计,穿越后,早期在台江修建的标准化木屋就是他设计的。
事实上,如今正在闽粤各处工地以及新区大肆兴建的标准木屋模式,以及这背后牵扯到的木料生产加工、运输等等的工业标准,全部是郑洋洋一手主持修订的。
而郑洋洋这一次能南下参加开拓事业,最主要的优势是他年轻:岁数大的几位建筑行业大佬,都不愿意下南洋顶着烈日和蚊子辛劳。
而郑洋洋的主要任务当然是建城了……有一长串地名等着他这位总设计师去设计城市或者城堡呢。
于是当郑设计师来到下龙湾的第二天,他便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先挖沟,再搭一圈草棚子,鸿基堡,我看行!”
第573节 来自北方的团队
无穷无尽,永不停歇的雨水中,大批施工人员正在异国海岸搏命建设。
施工人员分两种,从装束上看的话,一目了然:一种是穿着蓑衣或者破烂土布衣服,矮小精瘦的本地人;另一种是穿着帆布雨衣的外来者。
渡过了一开始最艰难的两天后,稍稍在鸿基港站稳脚步的穿越者,就迫不及待下令部队四面出击,“招募”本地土著来参与建设。
于是吴三爷这种机动小队就领到了任务,在连绵雨水中开拔,冒险往内陆搜索。
很快,一些沿海渔民和内陆零散村落的土著就被开拓队员“请”到了鸿基堡工地。
正常情况下,土著村落是没那么容易就范的。然而在雨水连绵的季节,恶劣的自然环境极大限制了土著的反应速度和移动能力,所以吴三爷他们轻易就将土著堵在了窝里。
这个时候,土著就只能老实“应官府徭役”了。是的,安南这种山寨国家,其政体从上到下都是学自中国,包括徭役也是一脉相承。
至于说官府……操着本地口音的翻译官告诉土著,这次重点工程就是官府的命令,没见装备精良的“御林军”都上门了吗?
被枪和刺刀邀请的土著,尽管心中在嘀咕来者的合法性,但是行动上是必须遵从来人的命令了。
然而事情很快就反转过来。惊惶的人被押送到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