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节(1 / 3)

加入书签

村里组织人手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总算将知青点扩建好了。

另一边借住在乔冉家老房子的女知青们,有的不想搬,毕竟这边条件显然更好些。

也有想早些搬过去的,比如正与宋伦谈恋爱的蔡知青,年轻人有情饮水饱,早就巴巴地想搬回知青点和心上人住一块了,平时也能多点朝夕相处的时间。

最后继续住在乔冉家老房子的只有王晴一人。

而乔冉也只收了一半的粮食和工分,另外则换取对方继续辅导她学习。在之前的相处观察中,这位人品也是过得去的,性子腼腆不爱多嘴,但却是最有耐心的。

似乎在剧情中,这位也是坚持到最后考上了师范大学的。

除了回信之外,萧函更在意的是如何继续‘学习’一事。虽说弄到了足够多的教材,但是仅仅她一个人学习,显然有些特殊了。

好在知青们中也有聪明人,许是受乔冉积极学习的启发,联想到了可以在村里办个小学或是扫盲班,他们这些知青还能担任老师的工作。

这样也不用都埋没在没日没夜的农活里,那才是真正的一眼望不到尽头。

知青们忙着找村长和书记商量这事,后者也知道这是件好事,只不过还需要县里的领导点头。

……

在知青们的努力争取之下,虽然村里不足以成立小学,但也开了两个扫盲班,这也符合国家要求的基层扫盲工作政策。

由这些知青们轮流担任老师的工作,村里不论男女老幼,只要想要认字的,想要学会算数,能简单计算的,都能来知青点上扫盲班。

村子里的大人们成天忙着干活,但也都将小孩送了过来。尽管没什么钱,但一篓子鸡蛋,一袋米面什么的还是有的,再者县里也愿意补贴一些。

这样一来知青们不但可以轻松些,还能通过教课跟村里交好关系,减少矛盾,以后在村子里生活也更方便了,甚至于知青们的精神面貌都好了许多。

林晓兰已经不记得前世村里有没有什么扫盲班了,她还是一心一意扑在追求顾知青上。

可是对方始终不冷不热的,因着前世顾建明是和乔冉在一起了,她也有特意关注过后者,但除了那次买药之外,与顾知青没有什么交集。

这天林晓兰又像往常那样去知青点,还带上了她大哥在县里接活给人开货车特地弄来的水果罐头,结果却是扑了个空。

宋伦笑着告诉她,“林同志,你来的不巧,顾建明他今天去县里了,他家里人给他寄东西来了。”

而邮局这边,除了家里寄来的东西,顾建明还收到了父亲的信,信里透露出不妙的气息。

原来在他下乡后家里境况也越发不好了,甚至有人开始翻起父亲的旧账。事实上顾家本来最大的靠山就是顾老爷子,在后者出事后,顾建明的父母为了保全他们自己,也不得已选择了切割。

但是没想到失去顾老爷子后,顾父在旁人眼里也算不得什么了。

顾父只庆幸提前将一双儿女远远送了出去,但顾建明却没那么乐观了,一旦连父亲都倒了,恐怕即便是远在乡村的他也不可避免会受到牵连。

顾建明心沉了沉,但也无能为力。就像他也帮不了下放到远处北方农场还生病的爷爷一样。

而就在回去的路上,顾建明意外看见了某个身影。

尽管只有过最初的一两次接触,但那之后顾建明即便是在知青点,也没少听说乔冉的事,比如她已经自学完了许多教材课程,连住在她那的知青都经常夸赞她。

而顾建明有留意到对方似乎是刚从兵武部出来的,再联想到大队书记曾经说过,乔冉是烈士遗孤,还有去世父亲的战友和兵武部有关系。

顾建明心念一动,主动上去打了声招呼,“乔同志。”

萧函就是来给上次的信件回礼的,正好可以借助兵武部的关系把东西寄到军队去,但没想到会偶遇到顾建明。

萧函也只随便打了个招呼,结果回程也难免成了顺路一起的。

早在村头等着的林晓兰,一见到顾建明和乔冉一起回来,脸色就变得莫名难看了。

不过她还是强忍下心头不甘的情绪,“乔冉,你怎么和顾知青一起回来的啊。”

萧函随口回了句,“顺路。”

林晓兰已经忘记了年轻时候的乔冉是什么样子,但是这冷冰冰的,顾知青怎么会喜欢呢。

在乔冉离开后,林晓兰又缠着顾建明回到知青点,

顾知青却没有了过往的冷淡疏离,反而向林晓兰打听更多关于乔冉的事。在回来路上的时候,他不是没尝试过,可惜对方压根不搭理他。

林晓兰听了这话,心里几乎要因为嫉妒抓狂了,

她在顾知青身上下了那么大工夫,对方依旧是不理不睬的态度,可明明没和乔冉见过几面,却表现出兴趣来。

林晓兰又忽然想起一件重要的事来,前世顾建明一次去山里打猎时意外遭遇野猪,结果还摔断了腿,险些残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